【药 材 名】桐油
【拉 丁 名】Aleurites fordii Hemsl.
【别名】桐子油
【名称考证】桐子油(《纲目》)
【科目来源】大戟科植物
【药用部位】种子所榨出的油。
【性味归经】甘辛,寒,有毒。
【功效主治】探吐风痰,外用治疥癣,臁疮,汤火伤,冻疮皲裂。治化脓性炎症,阑尾炎,胆囊炎,扁桃体炎。
【用法用量】外用:涂擦、调敷或探吐。
【古籍考证】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《纲目》:"桐油吐人,得酒即解。"
【化学成分】从油桐子热压所得的桐油,是一种干性油(碘价157~170),以高温(200~250℃)加热,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胶,甚至完全固化。此特殊性质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-桐油精(α- Eleostearin)〔三α-桐酸(α-Eleostearic acid)的甘油酯〕的聚合,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。桐油含α-桐酸83%和三油精〔甘油三油酸酯(Triolein)〕15%。比较详细的数据: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-桐酸74.5%,亚油酸9.7%,油酸8.0%,饱和脂肪酸 3.3%,不皂化物 O.1%。又一资料:α-桐酸77%,亚油酸10%,油酸9%,饱和脂肪酸4%。α-桐酸分子中含有三个共轭双键,故有多种几何异构体。在饱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榈酸。桐油含维生素E及角鳖烯〔Squalene(29.2毫克/100克桐油)〕。又含植物甾醇(Phytosterol)、戊聚糖 (Pentosan)及几种蛋白质。桐油的毒性成分,桐酸是其一,但还夹杂着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质(参考"油桐"条)。又热桐油上发生的气体,与皮肤接触能引起急性皮炎。
【相关选方】①治血风臁疮:一胡粉(煅过,研)、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。二船上陈桐油石灰(煅过)、人发(拌桐油炙干)。为末,仍以桐油调作膏,涂纸上,刺孔贴之。 (《简便单方》) ②治慢性溃疡:桐油、鲜桑白皮适量。捣烂,敷于创面,干后再换,直至痊愈为止。(《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》) ③治脚肚风疮如癞:桐油、人乳等分。扫数次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) ④治酒齄赤鼻:桐油入黄丹、雄黄敷之。 (《摘元方》) ⑤治冻疮皲裂:桐油一碗,发一握。熬化瓶收,每以温水洗令软,敷之。(《救急方》) ⑥解砒石毒:桐油三升灌之,吐即毒解。(《华佗危病方》) ⑦治被火灼伤:桐油、石灰。先将石灰搅水澄清,取清水,入桐油数滴,急以竹枝搅之,半时起白色胶质,敷患部,清快异常。(《中医科学》(4):63,1936) ⑧治指疔:用纱布浸桐油包患处;或将患指浸泡在桐油内。(《贵州草药》)
【参考出处】《日华子本草》,《纲目》